“健康中国与灾疫中的生死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0年12月4日-6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市社会心理学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与行为健康研究中心协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城召开,这是第十届广州学术季共享小康新生活系列研讨活动之一。会议邀请了国内生死学、殡葬学、生命教育、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健康中国与灾疫中的生死学”话题。大会得到了上海市殡葬文化研究所、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冉杰教授主持5日上午的开幕式。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明星教授,广州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市社科社团党委副书记陆璐到会致辞。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其中5日上午的大会主题演讲环节中,来自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六名专家围绕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临终关怀、生死学、生死教育等主题发表论述.南方都市报对主题演讲进行了网络直播,累计观看次数达到6万多。

广州大学知名生死学专家胡宜安教授作为最早在国内大学开设“生死学”课程的老师,作了《生死共同体、生命间性、与生死智慧——灾疫中的生死学启示》的主题报告,给大家很大启发。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死亡哲学研究专家杨足仪教授,从哲学角度作了《灾疫下的生死学反思——基于武汉疫情下民众的生死学图景》的演讲,并与大家共同对死亡进行探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系主任安友仲教授以《临床医疗的作用与困惑》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生命只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应该惧怕死亡,同时强调当下应将中西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北京大学医学部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从殡丧的角度出发,以《医学与殡葬的交集与交流》为题发表演讲,提出应实现救疗关怀与丧葬关怀一体化。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教授以《医生眼中的影视艺术与生死》为题发表演讲,阐述了“安宁疗护”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临终病人的状态可以总结为“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由于孝道等文化的影响,导致出现很多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病人生命特征的过度医疗现象。他强调,应将科技和人文相结合,学会赋予人生意义,推广安宁疗护的理念,让逝者能够真正做到“善终”。中山大学知名人类学家程瑜教授从人类学角度,以《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人死亡观之嬗变》为题解析生死教育,他认为社会需要一种“good death”的教育与关怀,即我们所说的“善终”,这是人类的普遍利益诉求,更是人类苦痛的终极关怀。除此之外,资深出版人、北京大学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杨书澜女士为大会发来视频,呼吁全社会关注生死问题,推动生死学研究与出版,推进国内生死教育的普及工作。

会议还围绕“生死相依——灾疫中共渡时艰与健康家园重建”“向死而生——直面与超越死亡”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共有近20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丽虹教授从死亡教育的渊源和作用中引出当前如何在大、中、小学推进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话题,为缓解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工作视角;澳门学者朱明霞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的教育,其中生死教育需要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专题研讨环节中,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同期举行了第二期中国当代生死教育研修班,主办方结合生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报名学员的实际情况与个人愿望,设计了封闭式小班授课课程,以及主题演讲与论坛选修环节,为一线医护人员、生死教育工作者、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学员传授生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
在6日举行的大会闭幕式及研修班结业仪式上,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丽虹教授分别作了总结。此次研讨会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全面关注灾疫中民众的行为与死亡心态、临终关怀与死亡质量、生命危机与疫后重建等内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生命意义、死亡价值、生死教育等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为提升了民众对生死学的认知,化解生死焦虑提供了新方法,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学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