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科网 搜索 导航

第十四届广州学术季|“区域社会与城市空间变迁”研讨会举行

  2023年6月17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承办的“区域社会与城市空间变迁”研讨会举行。本次研讨会是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第十四届广州学术季“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研讨活动之一。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市社科社团党委书记谭晓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广东省社科院、广州市社科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谭晓红在致辞中指出,今年4月,习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寄语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广州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学深悟透并加强对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阐释,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上,广州市社科类社会组织责无旁贷、使命光荣。广州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持续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变迁中的城市规划、城市治理问题,推进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牢牢把握广州及其所处的岭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是很有意义的选题。
  广州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杨永炎作《近代广州沙面商业形态及其变迁初探》的主题发言。他通过考察1861至1949年间曾在广州沙面岛上开办过的商业组织(包括洋行、商行、银行、保险公司、轮船公司等)及其经营范围,认为此时的广州已初步展现其商业形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变化,既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近代沙面的商业变迁,也有助于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区域商业形态的影响。
  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黄素娟作《官筑与自筑:清末广州大沙头的开埠之争》主题报告。讨论清末大沙头从被番禺潘、高两氏为争该田产权争讼多年,到被番禺县四司设册金局购置作为公产,再到被广东当局购置拟辟为“华侨归栖之所”的过程。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欧阳琳浩作《民国时期汕头的城市规划与骑楼街区的形成》的主题发言。他介绍,1920年代汕头市政当局根据现代市政理念制定了包括道路系统设计的城市规划,骑楼在解决城市改造所面临辟筑道路及割拆民业等普遍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行骑楼及骑楼地的承领,既是政府在推动城市建设中减少赔补成本的有效手段,也是民间在割拆土地和铺屋中争取利益的重要策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一娜作《明清以来广东的海洋社会群体与沿海基层自治》的主题发言。她通过对海洋社会群体的阐析,探讨呈现海洋社会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历时性变化,通过梳理明清至民国广东海洋社会群体不同类型的自治组织,呈现广东沿海基层社会的自治体制。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梁敏玲作《捐税流转、财政运作与晚清广州的城市治理》的主题报告。她将面向城市的直接抽租、交商承饷等方式放在晚清财政体系变动与局、所的运作中进行讨论,考察新政经费筹集中城市社会发生的整合与变动,探讨晚清财政体制与税收体系的演变如何作用于广州的城市治理,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秩序又如何反向影响治理经费的筹集与使用,进而对这座城市进行重新塑造。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夏巨富作《旧习新争:1920年代广州官商围绕铺底权的存废之争》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官商之间铺底权争夺,实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民商法与商业习惯之间的实践困境,政府推行商业法制化进程中遇到本土商事习惯的掣肘,透视出近代中国民商法实践过程中与非成文商业习惯调适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