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科网 搜索 导航

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举办


  9月20日,由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广州市青年研究会主办,《青年探索》杂志、《城市观察》杂志承办的“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青年合作发展论坛”顺利举行。本届论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发展”为主题,来自穗港澳台四地青年工作机构以及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专家、青年研究工作者近200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共同探讨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作了“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给新闻传播、公共传播和文化传播带来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行动者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进行产品创新和传播创新,并针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和策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作了“青年婚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的主题演讲,分析了婚育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新时代青年婚育文化建设的相关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作了“何以同频、如何共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青年发展探赜”的主题演讲,分析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青年发展的互动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促进策略。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梁元生作了“中华传统优良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接连与隔阂”的主题演讲,分析了现代城市文化的特性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提出了两者无论在形式,礼仪,抑或是心志与价值观的传承都存在接连与隔阂。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蓝韶清作了“传承中医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题演讲,他围绕中医学的发展简史、基本理论、人文情怀等方面展开讲解,让听众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岐黄大家们高尚无私的人文情怀。
  澳门培正中学中文科教师陈子明作了“人文化成:近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澳门中学的发展”的主题演讲,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澳门中学的发展情况。
  本届论坛还设置了穗港澳台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青年发展、青年研究的文化使命与学术创新、十五运会志愿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三个分论坛,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发展的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论坛还在会场专门设置“非遗”展示摊位,现场展示了姜撞奶、小风饼、掌画、陶塑、榄雕、广绣、皮雕、面塑、剪纸、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港澳台参会人员和全国其他城市的参会人员感受广州活化“非遗”项目的具体实践。
 
  会上,主办方发布了2024年“穗港澳台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研究成果,并公布了论坛主题征文一、二、三等奖及优秀论文的评审结果,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胡子英为征文获奖人员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