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粤港澳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云研讨
7月3日,“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研讨会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此次会议是第九届广州学术季学术活动之一,由广州市社科联和暨南大学共同主办,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等8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的问题开展线上研讨,还有60多位科研工作者参与线上听会。
暨南大学社科处潘启亮处长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创新发展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潜力最大程度发挥的关键。暨南大学有条件、有责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期望各位专家、学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发展等相关议题产生共识,为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城镇发展室欧阳慧主任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融通创新、进一步提高区域融通效率提出了6条对策建议。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吕拉昌院长作了题为“深圳创新城市建设中的香港因素”的报告,从深港之间金融合作区的建设、产学研研发动力、产业升级以及一体化合作平台的建设,对香港在深圳创新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做了系统的、透彻的分析。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杨丽副研究员对“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有效开展创新科技产业的合作及其重要性展开了分析,重点以香港为对象,介绍了香港和珠三角各自在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方面的优势。
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教授探讨了在双循环新格局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的问题,重点提出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如何构建大湾区的科创产业集群。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段杰副教授通过与旧金山湾区的对比,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新生态系统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今后开展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副教授对大湾区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合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建立深圳科技创新产业共同体和生态圈为中心,提出了4条建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刘伟研究员重点分析了疫情对大湾区科技创新五大方面的影响,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巩固大湾区创新链的对策建议。
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覃成林教授分析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协同创新联系和它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关于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协同创新联系的政策启示。(规划部)